403 Forbidden


nginx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
首页 > 古诗词 > 白居易的诗 > 惜牡丹花二首

惜牡丹花二首

[唐代]:白居易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惜牡丹花二首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注释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阶:台阶。

残:凋谢。

明朝:明天。

衰:枯萎,凋谢。红:指牡丹花。把火:手持火把。

窦给事,即窦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给事中。他家住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的新昌坊。

萎红:枯萎的花。

离披:纷纷下落貌。破艳:谓残花。

晴明:一作“晴天”。

飘零:凋谢;凋零。

参考资料:

1、葛晓音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84-885 .

惜牡丹花二首鉴赏

  在群芳斗艳的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惜牡丹二首》却在无数惜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落之后才知惜,这组诗第一首却一反常情,却由鲜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之细心,只有将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有”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那还是两枝。诗人从两枝残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云,已经开到极盛的朵随时都会遭到的摧残。一旦起,“寂寞萎红低向,离披破艳散随”,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儿尚未被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也等于延长了儿的生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第二首诗自注说是写在“新昌窦给事宅南亭下”。两首诗的题材完全一样的,都是“惜”牡丹,但是切入的角度却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来唯有两枝残”,是硕果尚存,而这一首却已是败蕊残,一片狼藉,看上去简直有点惨不忍睹了。诗是这样开头的:“寂寞萎红低向,离披破艳散随。”当牡丹盛开之时,当然不会被冷落,可是一旦期过后,真的到了萼低垂、冷萧瑟瓣飘落、随飞散之际,就不会有人前来赞赏她曾有的富贵妩媚,或者关注她如今的凄凉处境。白居易用两个字“寂寞”,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这其间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怅”领起,说的是白居易惜无奈感受,这一首用“寂寞”开篇,点出了落的冷落处境。这是一种真正护使者才会有的境界,而绝不是那些附庸雅、追随时髦者所能想象和体会的。咏物诗写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是在借咏物言志了,也许世界上什么时候都不会缺少锦上添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却往往是无人喝采的中送炭呀。

  接下来的两句诗,“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具体细微地刻画了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种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先说哪怕在是和日丽的情况下,开败的牡丹飘落也会令人感到无比惆怅,进而强调眼前所见,当初在枝头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靥迎人的瓣已经不但开败,“何况”又纷纷“飘零”在过后的“泥土中”,那种惨状,那份凄凉,只要是有一分爱的心思,哪怕是石头人见了也要落泪了,更不要说白居易面对此景又该做何感想了,这实在是他无从表达也不忍明说的。诗歌也就在这种让人不忍卒读的情绪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此组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在残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居易的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轼笔下,与高烛相对的儿则像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趣的情致之中。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是由于撷取了前人构思的精英,因此,当读者陶醉在李商隐、苏轼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白居易以烛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劳。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共有诗(2585篇)

猜你喜欢

寄荅子立董兄

明代边贡

书来休更问新衔,蹇命非才久自谙。游屐谩誇探虎窟,钓竿何用狎龙潭。

终知展季三宜黜,岂但嵇康七不堪。传语故交虚北望,已看华发住江南。

次东卿韵挽北村秋官五首 其三

明代边贡

公昔较我艺,弱冠举于乡。公子复青年,探花冠群芳。

浩荡云中衢,接羽相翱翔。思公不可见,断绝我中肠。

莪默绝句集译笺乙集 其三三三

近现代伯昏子

万罪一身何秽污,知君恩恕信能涂。穷途当哭君皆顾,潦倒穷途谁若吾。

十六字令 其二

清代洪炳文

帘。一幅湘纹压小檐。微雨度,响戛玉钩尖。

端午次韵和徐改之

于石

榴花灼烁露初乾,乍试香罗怯晓寒。

自古独醒多见忌,与君一醉笑相看。

为吏部师尚书题画 其五 竹鹤

金幼孜

养就丹砂雪作团,终朝俛啄近琅玕。三山碧海休归去,好向瑶池弄羽翰。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